心电图

心电图

一、读图顺序

  1. 判断是否律齐,计算心率
  2. 判断是否为窦性心律:P 波在Ⅰ、Ⅱ、V2-V6 直立,aVR 倒置,说明起搏点在窦房结,窦房结不在
  3. 心电轴是否偏:看Ⅰ和Ⅲ的主波的综合向量(大波-小波后) (1)尖对尖轴右偏

(2)背对背轴左偏。Ⅰ和Ⅲ的背尖相等→偏 30°,向下的背尖>向上→偏45°

  • P 波宽(<0.12s)高、PR 间期长短(0.12-0.2s)、Q 波是否出现、QRS 波群二、正常心电图

1.窦性 P 波:PⅠ.Ⅱ.Ⅲ.aVF. V2-V6 直立,PaVR 倒置

2.P 波频率 60-100bpm 3.PR 间期 0.12-0.2s

4.同一导联 PP 间期差别<0.12s

三、波群改变疾病

1.电轴左偏:左室肥厚、左束支阻滞、左前分支阻滞电轴右偏:右室肥厚、右束支阻滞、(左后分支阻滞)

2.P 波增宽:左心房肥大

P 波高尖:右心房肥大

  • PR 间期延长:房室传导阻滞

PR 间期缩短:交界性期前收缩、预激综合征

  • QRS 增宽:左束支阻滞、右束支阻滞、预激综合征异常 Q 波:心肌梗死
  • ST 段弓背上抬、T 波高尖:心肌梗死

四、疾病诊断

(一)心房肥大

  1. 左心房肥大:窦性心律、左心房肥大(1)P 波时间≥0.12s

(2)P 波双峰型,两峰间距大于等于 0.04s (3)PV1tf≥0.04mm·s

  • 右心房肥大:窦性心律、右心房肥大(1)P 波高,PⅡ≥0.25mV;PV1≥0.15mV (2)PV1 双向、振幅算数和≥0.20mV

(二)心室肥厚

  1. 左室肥厚:窦性心律、心电轴左偏、左心室肥厚、左心室高电压RV5>2.5mV;男性 RV5+SV1>4.0mV、女性 RV5+SV1>3.5mV
  2. 右室肥厚:窦性心律、心电轴右偏、右心室肥厚、右心室高电压RV1+SV5>1.2mV+任选其一:①心电轴右偏 ②aVR 导 R/q≥1 ③ST-T 继发改变

(三)心肌缺血+心肌梗死1.心肌缺血

 缺血型心电图改变损伤型心电图改变
心内膜下心肌缺血面向缺血区的导联 T 波高耸面向缺血区的导联 ST 段压低
心外膜下心肌缺血面向缺血区的导联 T 波倒置面向缺血区的导联 ST 段抬高
  • 心肌梗死:窦性心律、时期+部位+心肌梗死(1)时期
 时间坏死性 Q 波ST 段T 波
超急性期梗死后数分正常弓背上抬高尖
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-数日出现弓背上抬→下降直立→倒置
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-数月持续存在恢复至基线倒置→变浅
陈旧期急性心梗数月后残留正常正常/低平
  • 部位
部位下壁广泛前壁前间壁前壁侧壁高侧壁正后壁右心室
导联Ⅱ、Ⅲ、aVFV1~V6V1~V3V3~V4V5、V6Ⅰ、aVLV7~V9V3R~V4R
  • 后壁心梗时,相对应的 V1、V2 出现 R 波增高、ST 段压低、T 波增高表现

(四)窦性心律+异常

1.正常心电图:窦性心律、正常心电图

P 波规律发生,形态振幅无异常;P-QRS-T 无异常2.窦性心律过速:窦性心律、窦性心律过速

P 波规律发生,形态振幅无异常;心率>100 次/min 3.窦性心律过缓:窦性心律、窦性心律过缓

P 波规律发生,形态振幅无异常;心率<60 次/min 4.窦性心律不齐:窦性心律、窦性心律不齐

P-P 间期差异>0.12s

5.窦性停搏:窦性心律、窦性停搏

窦律基础上,出现 P-P 间距显著延长,且与基本 P-P 间距无倍数关系

(五)期前收缩

  1. 房性期前收缩:窦性心律、房性期前收缩

提前出现的 P’-QRS 波群,其后代偿间歇不完全

  • 室性期前收缩:窦性心律、室性期前收缩

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 QRS-T 波群,其前无 P 波,其后代偿间歇完全

  • 交界性期前收缩:窦性心律、交界性期前收缩

提前出现与正常相似的 QRS 波群,其前无 P 波,其后代偿间歇完全

(六)异位心动过速

1.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:窦性心律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QRS 波群形态正常,R-R 匀齐,频率>160 次/分,P 波不易分辨2.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:窦性心律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

QRS 宽大畸形,其前无 P 波,继发 ST-T 改变,频率>140 次/分

  • 交界性心动过速:窦性心律、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

QRS 波群形态正常,R-R 匀齐,频率>160 次/分,前有倒置 P 波

  •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:窦性心律、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QRS 波群形态正常,R-R 匀齐,频率>160 次/分,前有 P 波5.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:多形室性心动过速,尖端扭转型

增宽变形的 QRS 波群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

(七)扑动与颤动

  1. 房扑:异位节律、心房扑动(+心房扑动 2:1 传导)

全或部分 P 波消失,代之以大小相等的 F 波,QRS 波群存在

  • 房颤:异位节律、心房颤动(伴不纯心房扑动)

全或部分 P 波消失,代之以大小不等的 f 波,R-R 绝对不匀齐

  • 室扑:异位节律、心室扑动

正常 QRS-T 波群消失,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搏动

  • 室颤:异位节律、心室颤动

正常 QRS-T 波群消失,代之以大小不等、极不匀齐的低小波

(八)逸博

  1. 房性逸博:长于正常周期后出现的倒置 P 波,但 PR 间期为 0.12s
  2. 交界性逸搏:PR 间期缩短、P 波消失、QRS 与正常相似+P 波倒置,慢于房性逸博
  3. 逸搏心律:逸搏>3 个

 (九)窦房传导阻滞

  1. 二度Ⅰ型度窦房传导阻滞:窦性心律、二度Ⅰ型度窦房传导阻滞PP 间距逐渐缩短,出现漏搏后 PP 间距突然延长
  2. 二度Ⅱ型度窦房传导阻滞:窦性心律、二度Ⅱ型度窦房传导阻滞窦性 PP 间距中突然出现一个等于正常窦性 PP 间距倍数的长间歇

(十)房室传导阻滞

  1.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:窦性心律、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 间期>0.2s
  2.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:窦性心律、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R 间期逐渐延长至一个 P 波后一 QRS 波脱落
  3.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:窦性心律、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PR 间期恒定,部分 P 波后无 QRS 波群
  4.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:窦性心律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、交界性/室性逸搏心律P 波、QRS 波群各自独立,R-R 绝对匀齐,房率快于室率

(十一)阻滞+预激

7.完全性左束支阻滞:窦性心律、完全性左束支阻滞

Ⅰ、aVL 呈宽大 R 波,P 波顶部切迹或粗钝,R 波时间>0.06s,(像心梗) 8.完全性右束支阻滞:窦性心律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

V1 或 V2 的 QRS 呈 M 形/出现 R 波粗钝,QRS 波群时间>0.12s 9.左前分支阻滞:窦性心律、左前分支阻滞

心电轴显著左偏、Ⅰ和 aVL 相似、Ⅱ和Ⅲ相似、aVL 大于Ⅰ、SⅢ大于 SⅡ 10.左后分支阻滞:窦性心律、左后分支阻滞

心电轴右偏、Ⅰ和 aVL 相似、Ⅱ和Ⅲ相似、aVL 大于Ⅰ、SⅢ大于 SⅡ 11.预激综合征:窦性心律、预激综合征

QRS 波起始部有预激波(∆波):(1)RV1 向上:A 型

(2)RV1 向下:B 型